Loading...

Glossary term: 水星

Description: 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一顆。它是一顆岩石質的類地行星,半徑約為 2500 公里,比月球稍大。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 0.055 倍。由於距離很近,從水星看到的太陽亮度是地球的七倍,水星表面受太陽風的影響很大。水星非常稀薄的外大氣層就來自於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物質,再加上因頻繁墜落物體而從表面噴出的物質組成的。稀薄的大氣層無法保持行星的溫度,因此水星表面夜間極冷(零下 180 攝氏度),白天極熱(400 攝氏度),因此非常乾燥。

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 5800 萬千米,大概是0.39 個天文單位(日地距離),公轉一週需要 不到88 天。水星沒有已知的繞其運行的衛星。

由於水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比地球近,因此它在天空中總是顯得離太陽很近。水星因其在天空中的快速運動而得名,它是羅馬神話中速度極快的信使之神。兩個空間探測器(水手 10 號和 信使號)已經訪問過水星,BepiColombo 任務於 2020 年代中期抵達。

Related Terms:



See this term in other languages

Term and definition status: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is term in English have been approved by a research astronomer and a teacher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and its definition is still awaiting approval

This is an automated transliteration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The OAE Multilingual Glossary is a project of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 (OA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Outreach (OAO).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were chosen, written and reviewed by a collective effort from the OAE, the OAE Centers and Nodes, the OAE National Astronomy Education Coordinators (NAECs) and other volunteers. You can find a full list of credits here. All glossary term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relea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CC BY-4.0 license and should be credited to "IAU OAE".

If you notice a factual or translation error in this glossary term or definition then please get in touch.

Related Media


被許多隕石坑覆蓋的水星

水星

Caption: 這張圖像是由信使號探測器(英文縮寫:MESSENGER,意譯為“水星表面、空間環境、環境化學與測距“)獲取的水星表面拼接圖像的合成圖。信使號由美國宇航局於2004年發射,並在2011年至2015年間對水星進行了探索。
Credit: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 credit link

License: PD Public Domain icons


新月位於兩顆明亮行星的左側。右側可以看到昴星團。

月球-水星-昴星團相合

Caption: 20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OAE天文攝影比賽靜態天體圖案類別榮譽獎作品。 這張照片展示了年輕的月牙,其右側是昴星團中的九顆最亮的恆星(其中一顆被雲層遮擋)。照片中央是水星,看上去略帶紅色。 這幅圖片更傾向於表明昴星團可能由七顆星組成。然而,觀察者被雲層誤導了——五顆星組成了一輛小戰車,一顆緊挨著車把,另外三顆在四邊形的另一端。如果沒有雲層,八顆星將清晰可見。 蛾眉月與昴星團相伴的這種天象僅在北半球的春天才能看到。因此,古巴比倫人利用它來確定一年中的第二個月,並判斷是否需要閏月。至少早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巴比倫人就利用多個星群來確定月份。每隔五天,下一個星群就會在隱沒於日光後再次出現。為了確定閏年的必要性,使太陽年和陰曆年同步,巴比倫人使用了多個星群,而不僅僅是昴星團。例如,他們還利用了明亮的心宿二和天狼星,並觀測到了它們伴月的天象以及偕日昇的天象。現代猶太教和現代伊斯蘭教仍在遵循傳統,使用巴比倫的一些天文規則。然而,鑑於星座由於歲差而發生了移動,而且如今我們也有了計算曆法的手段,這種蛾眉月和昴星團相伴的天象就不再那麼有用了,儘管它依然如此優美。因此,古巴比倫和中巴比倫的傳統僅存留了基本的形式。此外,長期以來一直聲稱青銅時代歐洲的內布拉星盤上描繪了這種天象,但這種說法不太可能屬實。 本照片於2022年5月在意大利厄爾巴島拍攝。
Credit: Giulio Colombo/ 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水星看起來比金星小,也比金星暗。金星的右下方是一個類似新月的形狀。

金星和水星的軌跡

Caption: 在這張合成圖中,可以看到水星(左)和金星(右)都在向日落進發。水星和金星降落時的相位都被捕捉到了,非常漂亮。從地球上看,太陽系中並非所有行星或衛星都會出現相位。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金星和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軌道和太陽之間,有時我們只能看到每顆行星某一部分受到光照。它們的相位與我們看到的月球相位相似。
Credit: 瑪塞拉-朱利亞-佩斯 (CC BY 4.0)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