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Glossary term: 晝夜平分點

Description: 晝夜平分點(春分和秋分)是太陽在其年度黃道運行中穿越天球赤道的時刻。該詞源自拉丁語“aequinoctium”,其中“aequus”意為“相等”,“nox”(屬格形式為“noctis”)意為“夜晚”。在晝夜平分點這一天,不僅僅是接近赤道的區域,全球的晝夜長度大致相等。對於地球上的觀察者,太陽在這一天從正東方升起,沿著天球赤道的路徑運行,最後在正西方落下。每年有兩次晝夜平分點,春分大約在3月20日,秋分在9月23日。在3月的春分,太陽看起來開始向北半球移動;而在9月的秋分,太陽看起來則向南半球移動。

Related Terms:



See this term in other languages

Term and definition status: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is term in English have been approved by a research astronomer and a teacher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and its definition is still awaiting approval

This is an automated transliteration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The OAE Multilingual Glossary is a project of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 (OA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Outreach (OAO).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were chosen, written and reviewed by a collective effort from the OAE, the OAE Centers and Nodes, the OAE National Astronomy Education Coordinators (NAECs) and other volunteers. You can find a full list of credits here. All glossary term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relea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CC BY-4.0 license and should be credited to "IAU OAE".

If you notice a factual or translation error in this glossary term or definition then please get in touch.

Related Media


12 幅日落圖片。日落從頂部的左側移動到中部的右側,再回到底部的左側

每月日落的地方

Caption: 這組圖片是在菲律賓布拉干省的聖拉斐爾用智能手機拍攝的,它捕捉到了地球軸向傾斜和環繞太陽運行所導致的日落位置在一年中的變化。從 2022 年 1 月到 12 月,每張圖片都反映了黃昏時分背景和太陽位置的變化。在十月,可以觀察到樹葉的變化和一根電線桿的出現。這組作品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天體舞蹈以及地面自然景觀變化的視覺見證。
Credit: John Paul Pile/IAU OAE (CC BY 4.0)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明亮的曲線從左側上升,在右側達到頂峰。線條越往左,峰值越高。

太陽的軌跡

Caption: 這幅令人陶醉的圖片於 2018 年 6 月 21 日至 2018 年 12 月 21 日期間在德國拍攝,是藝術與科學的詩意融合,展現了大自然的韻律和時間的流逝。它合併了六個月內每天不同時間段拍攝的圖片。每條曲線都追蹤了太陽在特定一天內穿越天空的路徑(或弧線)。在這裡,太陽劃過的弧線被投影扭曲,使其看起來像一條曲線。每天劃過天空的弧線位置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季節性移動而變化。這幅圖片是用一個咖啡罐製成的簡易針孔攝像機拍攝的,它展示了太陽在六個月時間裡的旅程,以及日弧從夏季較高(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較高)逐漸移動到冬至最低位置的過程。太陽路徑上的間隙代表太陽被雲層遮擋的日子或時段。這幅圖片生動地表現了四季的變化,展示了太陽在天空中隨著白天變短或變長而舞動的軌跡。
Credit: Frank Niessen/IAU OAE (CC BY 4.0)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三組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軌跡。最高的軌跡幾乎穿過圖像的中央,而最低的軌跡位於圖像高度的六分之一處。

日至和日分

Caption: 這張引人入勝的照片記錄了在2007年12月21日至2008年6月20日期間,太陽在土耳其布爾薩的冬至(下)、春分(中)以及夏至(上)在天空中運動的軌跡。攝影師使用魚眼鏡頭,在這三天中以固定的時間間隔拍攝太陽從日出到日落的位置,生動展示了一年中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每日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正午高度、日出和日落的位置,以及白晝的長度,均由地球自轉軸與其繞太陽軌道的傾斜角度決定。這一系列照片拍攝於布爾薩的一座屋頂,當地的地形偶爾會遮擋地平線,為畫面增添了獨特的地域特徵。照片中的方向以北朝上、以南朝下,這組視覺日記成為中北緯地區居民欣賞太陽運行軌跡變化的精彩呈現。
Credit: 通奇·特澤爾/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教育辦公室 (CC BY 4.0)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許多日落的圖像拼接在一起。太陽的落下位置從冬天的左側變化到夏天的右側。

西落幅度

Caption: 這張合成照片拍攝于意大利西西里島的 Gatto Corvino 村,展示了從2016年到2017年冬至到夏至期間,太陽在海面上不同位置的落日景象。中心框為正西方。隨著地球繞太陽公轉,太陽的落下(和升起)位置從夏季的正西(東)方向偏北,變化到冬季的正西(東)方向偏南。在春分和秋分時,白晝和黑夜的長度相等,太陽從正東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太陽在地平線上位置的變化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時的自轉軸傾斜。在地球的溫帶地區,夏至和冬至時,正午太陽在地平線上的高度角分別達到最高和最低值。
Credit: Marcella Giulia Pace/IAU OAE (CC BY 4.0)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Related Diagrams


雙魚座呈現為指向西南的V字形,每條線的末端都帶有一個環。黃道從西南偏西(WSW)方向延伸至東北偏東(ENE)方向,貫穿了雙魚座。

雙魚座星圖

Caption: 雙魚座及其明亮恆星與周邊星座示意圖。從頂部開始沿順時針方向,雙魚座周邊的星座依次為:仙女座、飛馬座、寶瓶座、鯨魚座、白羊座和三角座。雙魚座位於黃道上。從地球看來,太陽以一年為週期在天球上移動,所經過的路徑稱為黃道,在圖中以藍色實線標注。太陽在每年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位於雙魚座。因此,春分時太陽位於雙魚座——黃道在這裡與天赤道相交,而太陽在春分時的位置即為赤道坐標系中赤經坐標的原點。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也經常出現在雙魚座。 雙魚座橫跨天赤道,因此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一年中的某些時候都能看到它。在地球南北兩極,雙魚座的某些部分可能不可見。雙魚座在北半球的秋季和南半球的春季夜晚最適宜觀測。 宏偉的螺旋星系M74在圖中以紅色小圓圈標注。 該圖的縱軸為赤緯,橫軸為赤經,方向為上北下南左東右西。圖中標注的恆星大小對應其視星等——衡量天體視亮度的標準,較大的圓點代表著較亮的恆星。圖中的希臘字母標注著星座中最亮的恆星。這些恆星按亮度排序,最亮的一般被標記為α星,第二亮的一般為β星,等等,不過這種字母排序並不總是和實際亮度排序完全一致。圖中虛線標注的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劃定的星座邊界,綠色實線則是一種常見的星座形象連線。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觀測時,這些邊界與連線都不會出現在天空中。
Credit: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教育辦公室(IAU OAE)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和《天空與望遠鏡》的原文改編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