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Glossary term: 金星

Description: 金星是距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孿生兄弟。它是一顆岩石質的類地行星,半徑略大於 6000 公里,約為地球半徑的 95%,質量是地球質量的 0.815 倍。金星大氣的密度是地球的 90 倍,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還有濃厚的硫酸雲層覆蓋整個表面。厚重的大氣層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溫室效應,導致金星表面溫度高達 460 攝氏度。

金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 1.08 億公里,約為 0.72 個天文單位(日地距離)。它繞太陽公轉一週需要224.7天。相較於遙遠的恆星,金星繞著它的軸自轉一週也需要很長時間;一個金星日相當於 243 個地球日。這比金星繞太陽運行一週的時間還要長。金星沒有已知的衛星。

金星以羅馬愛神維納斯命名。由於它離太陽很近,因此在日出前或日落後的夜空中經常可以看到金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用肉眼觀察,金星也非常明亮,傳統上被稱為晨星或昏星。用雙筒望遠鏡可以看到,金星有與月亮相似的相位變化。

Related Terms:



See this term in other languages

Term and definition status: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is term in English have been approved by a research astronomer and a teacher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and its definition is still awaiting approval

This is an automated transliteration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The OAE Multilingual Glossary is a project of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 (OA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Outreach (OAO).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were chosen, written and reviewed by a collective effort from the OAE, the OAE Centers and Nodes, the OAE National Astronomy Education Coordinators (NAECs) and other volunteers. You can find a full list of credits here. All glossary term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relea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CC BY-4.0 license and should be credited to "IAU OAE".

If you notice a factual or translation error in this glossary term or definition then please get in touch.

Related Media


金星上白色雲層籠罩

可見光下的金星

Caption: 這張由美國宇航局水手10號探測器拍攝的照片展示了用肉眼觀察時金星的樣子。金星被籠罩在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厚厚的大氣中,從未露出炙熱的表面。
Credit: 美國宇航局/JPL-加州理工學院 credit link

License: PD Public Domain icons


金星表面的山脊和山谷

金星表面

Caption: 這張圖片是金星表面的計算機輔助渲染圖。由於可見光無法穿透金星大氣層中厚厚的雲層,因此該圖像來自無線電波段。美國宇航局於 1989 年發射的太空探測器 Megallan 在 1990 至 1994 年間繪製了金星表面的圖像。
Credit: 美國宇航局/JPL credit link

License: PD Public Domain icons


明亮的月亮照亮了海灘。三顆明亮的行星在月球左下方排成一線。

守護星辰與大海

Caption: 20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教育辦公室天文攝影大賽獲獎作品,類別:天體圖案靜態圖像。 這張照片的構圖令人驚嘆。在遠處的風景背景中,我們看到一連串的山脈,似乎與上方天空中的銀河結構相映成趣。風景中強烈的日光般的色彩是由圖像頂部的亮光——月亮造成的。 這張照片拍攝於2019年2月的馬來西亞基納巴盧山,展示了行星與月亮的排列,傳達了黃道作為黃道帶中心線的概念,黃道是行星繞太陽運行的平面。黃道是黃道帶的中心線,因此黃道兩側約5到10度的區域是黃道帶星座的所在地。從圖像左下方的地平線開始,我們可以看到金星、土星和木星。這些行星對世界各地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文化意義,並深深地扎根於社會、宗教和實際生活中。例如,澳大利亞土著瓦達曼人的傳統將行星與穿越天路(黃道)的祖先靈魂聯繫在一起。行星在天空中的出現和消失與各種儀式相關。例如,當金星從“昏星”變為“晨星”時,這標誌著澳大利亞阿納姆地的尤努族人的巴努比爾儀式。 這張圖片還展示了天蠍座、天鷹座、豺狼座和南三角座,以及茶壺星群和兩顆指針星——半人馬座α星和β星。這些星座、星群及其中的個別恆星在許多不同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來西亞靠近赤道,與北方和南方都有聯繫,幾乎全年都能看到整個天空。西沙漠的科卡塔人將心宿二視為Kogolongo,即紅尾黑鳳頭鸚鵡,而布龍族則稱其為Djuit,即紅腰鸚鵡。形成天蠍座尾刺的兩顆星(尾宿八和尾宿九)被稱為Karik Karik,即澳大利亞紅隼。
Credit: Likai Lin/IAU OAU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獵戶座在圖像底部呈現沙漏狀。金牛座上方呈 V 形,其中有一個小星團

獵戶座,攝於羅馬尼亞

Caption: 2022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OAE 天體攝影比賽靜態天體圖案類獲獎作品。 這幅攝於2012年8月羅馬尼亞的影像,定格了夜空中最具辨識度的兩大星座——獵戶座(Orion)與金牛座(Taurus)的瑰麗身姿。 獵戶座(獵人)低懸天際,其最耀眼的恆星參宿四(Betelgeuse,阿拉伯語"巨人腋下")熠熠生輝,三顆明珠串聯成著名的"獵戶腰帶"星群。上方金牛座(黃道星座之一)承襲巴比倫"天之公牛"神話——這頭被吉爾伽美什王與恩奇都斬首獻祭的神獸,犄角處簇擁著昴星團(Pleiades,七姊妹星團)。影像中可見兩大行星:圍欄旁的金星(Venus)與牛首上方的木星(Jupiter)。 不同的文化將這些星座的恆星納入自己的神話中。在羅馬尼亞基督教化後的星空解讀中,獵戶座衍生出四大民間星座。其中"三聖徒"(Trisfetitele)以獵戶腰帶三星對應巴西爾、格列高利與約翰三位聖徒,該星群亦被稱作"東方三博士"或"三王星",折射出深厚的基督教文化烙印。 與此相反,農事曆法則孕育出"小耕犁"與"鐮刀"星座:前者由獵戶四邊形南端連至左肩,後者自左足參宿七(Rigel)延伸至腰帶三星,構成弧形鋤刃,昭示麥收時節。而"尋寶鑽"星座(Great Auger)則以腰帶為鑽柄,參宿四為鑽尖指向雙子座北河三(Pollux)——民間傳說末日臨近時,此鑽將指引寶藏所在。 獵戶眾星多承阿拉伯古名:腰際參宿三(Mintaka,意為"腰帶")、參宿一(Alnitak,"束帶")與參宿二(Alnilam,"珍珠項鍊")共築金帶;左足參宿七(Rigel,"巨人之足")巍然矗立。左肩"女戰士星"(Bellatrix)源自拉丁語,右腿" Saiph"則取自阿拉伯獵戶佩劍之名。
Credit: Alex Conu/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金星在遠距離時呈現為小而幾乎盈滿的狀態,而接近太陽時視直徑增大,逐漸變為僅有一條亮細弦狀的形態。

角度問題

Caption: 這組精美的圖像是在2019年12月17日至2020年5月25日期間,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的聖多明各拍攝的,展示了在地球上看到的金星相位。當金星和地球圍繞太陽運行時,我們觀察到金星被陽光照亮的不同半球部分,與月相類似。序列圖的下方清晰地展示了金星在較遠位置時,呈現為小而明亮的凸狀,並最終在接近太陽時達到所有行星中最大的視直徑(圖像上方),呈現為一細長的弦狀。在最後一幀中,僅有2.8%的金星表面被照亮。
Credit: 克里斯托弗·巴埃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教育辦公室 (CC BY 4.0)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Related Activities


Children's Planetary Maps: Venus

Children's Planetary Maps: Venus

astroEDU educational activity (links to astroEDU website)
Description: Learn more about our nearest neighbour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Tags: Planetary cartography , Spatial thinking
Age Ranges: 6-8 , 8-10 , 10-12 , 12-14
Education Level: Middle School , Primary , Secondary
Areas of Learning: Social Research
Costs: Low Cost
Duration: 2 hours
Group Size: Group
Skills: Analys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 Asking questions ,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 Constructing explanations , Developing and using models , Engaging in argument from evidence , Planning and carrying out investig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