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Glossary term: 有效溫度

Description: 恆星的有效溫度指的是,如果我們假設這顆恆星是一個理論上的完美輻射體,也就是“黑體”,它具有與該恆星相同的表面積和總光輸出,那麼這個黑體的溫度就是恆星的有效溫度。

恆星有不同的溫度層,其中幾個溫度層貢獻了我們最終接收到的星光。天文學家通常發現,用一個簡單得多的模型來表示恆星是非常有用的,這個模型就是被稱為 "黑體 "的理想發光體。黑體的總能量輸出完全取決於兩個參數:溫度和表面積。恆星的有效溫度就是與恆星具有相同表面積和相同總能量輸出的黑體的溫度。

有效溫度是一種衡量恆星外層不同區域對總光輸出平均貢獻的方法,其數值通常與恆星的光球溫度非常接近。光球是恆星表面的一層,它是恆星大部分輻射光的來源。

Related Terms:



See this term in other languages

Term and definition status: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is term in English have been approved by a research astronomer and a teacher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and its definition is still awaiting approval

This is an automated transliteration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The OAE Multilingual Glossary is a project of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 (OA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Outreach (OAO).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were chosen, written and reviewed by a collective effort from the OAE, the OAE Centers and Nodes, the OAE National Astronomy Education Coordinators (NAECs) and other volunteers. You can find a full list of credits here. All glossary term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relea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CC BY-4.0 license and should be credited to "IAU OAE".

Related Diagrams


從冷暗星到熱亮星之間有一條恆星線。有些恆星位於這條線的上方或下方

赫羅圖

Caption: 這張圖展示了不同恆星溫度和亮度。每個點的大小代表恆星的半徑,顏色代表人眼所看到的顏色。恆星的顏色從淡藍色到淡橙紅色不等,沒有恆星具有像紅、綠或藍這樣的純顏色,因為恆星的光譜包含了許多不同顏色的光。然而,最紅的恆星通常被稱為紅恆星,最藍的恆星被稱為藍恆星。為了展示不同類型的恆星,製作這個圖表的恆星樣本選擇上並沒有反映出每種類型恆星的實際數量比例。 從左上到右下是一條長長的恆星帶,這些恆星在其核心燃燒氫氣,這被稱為主序。在這條線上,我們可以看到參宿三(Mintaka)、波江座α星(Achernar)、天狼星A(Sirius A)、太陽和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等恆星。在主序線右下方的比鄰星週圍的天體被稱為紅矮星。在紅矮星的右下方是Teide 1和Kelu-1 A。這兩個天體是褐矮星,它們的質量太低,核心沒有足夠的熱量來持續地進行氫融合。由於它們不燃燒氫,褐矮星不被認為是主序星。"褐矮星"這個名字與它們的顏色無關。 在主序星的上方,我們發現次巨星、巨星和超巨星。這些是已經完成了核心的氫燃燒並演化成更大天體的恆星。恆星的亮度取決於其溫度和大小,因此巨星比具有較小半徑但相同溫度的恆星更亮。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天體將走向生命的盡頭,經歷行星狀星雲階段或變成超新星。以行星狀星雲階段結束生命的恆星會形成一種叫做白矮星的恆星殘骸。這種天體比相同溫度的恆星小得多,因此更暗淡,並且位於主序星帶的顯著下方。以超新星結束生命的恆星會成為黑洞或中子星。這些在這個圖表上沒有顯示。
Credit: IAU OAE/Niall Deacon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