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Glossary term: 光谱类型

Description: 恒星根据其光谱中的特征被划分为不同的光谱类型。

对于大多数恒星来说,光谱类型主要基于恒星表面的温度,按照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O、B、A、F、G、K 和 M。这个序列最近扩展到了更冷的类型L、T和Y。这三种类型主要代表褐矮星,但一些光谱类型为 L 的天体是恒星,而不是褐矮星。

还有一些字母也被用来划分特殊类型的恒星。碳星是光谱中具有强烈含碳分子特征的恒星。它们被称为C型。S型恒星介于K或M型和C型之间,其表面氧和碳的丰度几乎相等。白矮星根据其光谱特征分为一系列不同类型;所有这些类型都以字母 D 开头(DA、DB 等)。具有宽发射线的大质量高温恒星被分为一系列以 W 开头的类型(WN、WC、WO)。

目前的命名法源于哈佛大学天文台的第一次现代分类尝试。最初的类别按字母顺序标记为 A-Q,后来按温度序列重新排序,形成了今天仍在使用的主要类型。主要的光谱类别又被进一步细分,由从 0 到 9 的数字表示。太阳的光谱类型为 G2。附加字母被用于表示特殊特征(如 e 表示具有明亮发射线的恒星),光度等级也可以用罗马数字表示。

Related Terms:



See this term in other languages

Term and definition status: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is term in English have been approved by a research astronomer and a teacher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and its definition is still awaiting approval

The OAE Multilingual Glossary is a project of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 (OA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Outreach (OAO).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were chosen, written and reviewed by a collective effort from the OAE, the OAE Centers and Nodes, the OAE National Astronomy Education Coordinators (NAECs) and other volunteers. You can find a full list of credits here. All glossary term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relea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CC BY-4.0 license and should be credited to "IAU OAE".

Related Diagrams

恒星光谱类型

Caption: 按光谱类型排列的七颗恒星的光谱,从顶部的最热(O 型)到底部的最冷(M 型)。x 轴表示光的波长,y 轴表示该波长接收到的光通量。每个光谱都经过归一化处理(每个波长的光通量除以该光谱的最大光通量),然后将光谱沿 y 轴相互偏移,以便于观察。400 纳米到 700 纳米之间的线条颜色大致与人眼看到的该波长光线的颜色一致。在 400 纳米以下和 700 纳米以上,人眼几乎看不到光,因此这两条线的颜色分别为蓝色和红色。 较热的恒星在光谱的蓝端有更多的通量,较冷的恒星在红端有更多的通量。不过,恒星发射的通量总量取决于它的大小和温度。因此,一颗热恒星发出的红光会比同样大小的冷恒星多,即使冷恒星发出的光几乎都是红光,但由于上文提到的归一化处理,这一点在本图中并不明显。光谱中的尖锐窄滴是由恒星大气中的原子和离子引起的吸收线。光谱线的强度取决于恒星大气的温度。以波长 656.5 纳米的氢线为例。该图中的所有恒星都主要由氢构成,但对于最热和最冷的恒星来说,656.5 nm处的氢线很弱,而对于光谱类型为A和F的恒星来说,氢线最强。这是因为在A和F恒星大气层的温度下,氢在656.5 nm处比在较热或较冷的恒星中吸收更多的光。 这里最冷的恒星,即 M 型恒星,其光谱中的吸收带很宽。这是因为这颗恒星足够冷,大气中含有氧化钛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天文学中通常被称为分子,它们会产生比原子或离子更宽的光谱吸收特征。
Credit: IAU OAE/SDSS/Niall Deacon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署名 4.0 国际 (CC BY 4.0) icons

恒星光谱类型 - 波段

Caption: 按光谱类型排列的七颗恒星的光谱,从顶部的最热(O 型)到底部的最冷(M 型)。x 轴显示的是光的波长,而每个波长上的亮度或暗度则与该波长上恒星接收到的光通量相对应,较暗的部分光通量较小,较亮的部分光通量较大。每个光谱都进行了归一化处理(每个波长的光通量除以该光谱的最大光通量),因此所有光谱的最大光通量应该具有相同的亮度。在 400 纳米到 700 纳米之间绘制的颜色与人眼看到的该波长光的颜色基本一致。在 400 纳米以下和 700 纳米以上,人眼几乎看不到光,因此这两条线分别用蓝色和红色表示。 较热的恒星在光谱的蓝端有更多的通量,较冷的恒星在红端有更多的通量。不过,恒星发射的通量总量取决于它的大小和温度。因此,一颗热恒星发出的红光会比同样大小的冷恒星多,即使冷恒星发出的光几乎都是红光,但由于上文提到的归一化处理,这一点在本图中并不明显。光谱中的暗窄斑块是恒星大气中的原子和离子造成的吸收线。光谱线的强度取决于恒星大气的温度。以波长 656.5 纳米的氢线为例。该图中的所有恒星都主要由氢构成,但对于最热和最冷的恒星来说,656.5 nm处的氢线很弱,而对于光谱类型为A和F的恒星来说,氢线最强。这是因为在A和F恒星大气层的温度下,氢在656.5 nm处比在较热或较冷的恒星中吸收更多的光。 这里最冷的恒星,即 M 型恒星,其光谱中的吸收带很宽。这是因为这颗恒星足够冷,大气中含有氧化钛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天文学中通常被称为分子,它们会产生比原子或离子更宽的光谱吸收特征。
Credit: IAU OAE/SDSS/Niall Deacon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署名 4.0 国际 (CC BY 4.0) ic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