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Glossary term: 火星

Description: 火星是太陽系中距太陽第四顆行星。它是一顆岩石組成的類地行星,半徑略低於 3400 千米,剛剛超過地球半徑的一半。火星上有非常稀薄的大氣層、大型峽谷系統和太陽系中最高的山:一座名為奧林匹斯山的死火山。科學家認為,火星早期曾有液態水。

它與太陽的典型距離約為 2.28 億千米或 1.52 個天文單位(地球-太陽距離)。它繞太陽一週需要 687 天。火星有兩顆小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

它以羅馬戰神的名字命名。由於火星呈紅鏽色,因此常被稱為 "紅色行星"。多年來,科學家已向火星發送了許多登陸器,以研究火星的成分和大氣層。

Related Terms:



See this term in other languages

Term and definition status: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is term in English have been approved by a research astronomer and a teacher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and its definition is still awaiting approval

This is an automated transliteration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The OAE Multilingual Glossary is a project of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 (OA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Outreach (OAO).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were chosen, written and reviewed by a collective effort from the OAE, the OAE Centers and Nodes, the OAE National Astronomy Education Coordinators (NAECs) and other volunteers. You can find a full list of credits here. All glossary term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relea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CC BY-4.0 license and should be credited to "IAU OAE".

If you notice a factual or translation error in this glossary term or definition then please get in touch.

Related Medi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 "好奇號 “火星車矗立在火星的一座小山上。

“好奇號”火星車

Caption: 這張NASA“好奇號”火星車的自拍照展示了它在夏普山下的“鹿皮”岩石目標區域進行鑽探的場景。該照片由“好奇號”上的火星手持透鏡成像儀(MAHLI)於2015年8月5日拍攝,由多張組件圖像合成,拍攝時間為“好奇號”在火星任務中的第1065個火星日。
Credit: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馬林空間科學系統公司 credit link

License: PD Public Domain icons


火星表面呈鐵鏽紅色,有火山、山谷、隕石坑、冰雲和白色極冠

火星

Caption: 這張由美國宇航局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於 1999 年拍攝的火星圖像顯示了火星乾燥的表面。這張照片展示了火星上最壯觀的地質區域。除了深邃的馬林里斯谷之外,我們還看到了四座火山。其中三座形成了塔西斯山脊,而奧林帕斯火山則是我們迄今為止在太陽系中發現的最大的火山。冰雲覆蓋了火星表面的部分區域。
Credit: 美國宇航局/JPL/MSSS credit link

License: PD Public Domain icons


雲霧繚繞的銀河。圖像左側可見一個三角形的明亮天體。

赤道銀河

Caption: 2022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OAE 天體攝影比賽 "天體圖案靜態圖像 "榮譽獎:赤道銀河 這張照片於 2016 年 3 月拍攝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 Bromo-Tengger-Semeru 國家公園,捕捉到了銀河南部的一些區域,以及銀河左側邊緣的火星和土星。火星呈現橙色,與心宿二(Antares)的顏色相似,心宿二的希臘名稱--反戰神--就是指這一點。土星比火星稍暗一些,但在蛇夫座的恆星中清晰可見,位於管狀星雲上方,與火星和心宿二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 火星在上,土星在下。這兩顆行星肉眼可見,在世界各地的許多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羅馬神話中,火星是戰爭和生育之神,土星是播種和農業之神。在希臘神話中,與火星相對應的克羅諾斯神也被認為是終結之主。澳大利亞原住民,包括卡米拉洛伊人(Kamilaroi)和懷蘭人(Wailan),將土星與 "wunygal"(一種小鳥)聯繫在一起。中央沙漠的 安馬特耶爾人(Anmatyerre) 稱火星為 Iherm-penh(意為火焰中燃燒之物),而西部沙漠的 科卡塔人(Kokatha )則將火星與心宿二共同聯想為紅尾黑鳳頭鸚鵡(Kogolongo)。 在這張照片的中間,最著名的南方星座清晰可見:南十字座(十字星Crux)、指極星、半人馬座α星和β星、暗色的煤袋星雲(Coalsack Nebula)和紅色的船底座η星雲(Eta Carina Nebula,肉眼不可見但在現代攝影中十分著名)。在 19 世紀,海山二(船底座η)曾一度是天空中第二亮的恆星,但由於它的變化不規則,近幾十年來難以觀測,它未來的可見性也難以預測。 在指極星和天蠍座之間可以看到南三角座,而在半人馬座,明亮的球狀星團——半人馬座ω(Omega Centauri)尤為醒目。自古以來,它就被認為是一顆 "雲霧狀恆星",因此被列入星表至少有 2000 年之久。直到上個世紀,天文學家纔發現球狀星團位於銀河系的光環中,而這個球狀星團由大約 1000 萬顆恆星組成。 銀河系中的暗區是低溫、稠密的塵埃和氣體雲,它們構成了天體鸸鹋(Emu Tchingal)的頭部和身體。它們與南十字星和指極星一起,出現在許多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咪幻故事中。在有關賈布伍朗人(Djab Wurrung)和賈德瓦賈利人(Jardwadjali)的咪幻時代故事中,有一段與天靈鸸鹋(Tchingal)、Bram-bram-bult 兄弟(指極星)、他們的母親 Druk(南十字座δ星)和獵人 Bunya的奇幻歷險,而Bunya最終被變成了一隻負鼠(對應南十字座γ星Gacrux的紅色光芒)。
Credit: Giorgia Hofer/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火星的拼接圖像,呈現為一系列紅點,呈壓扁的Z字形圖案。

火星逆行

Caption: 這幅照片捕捉到了火星的天體華爾茲,它在固定恆星的背景下展示了引人入勝的逆行運動。火星在其軌道上出現逆行現象,是由於地球和火星繞太陽運行的速度不同。地球的運動速度較快,偶爾會領先於火星,從我們的角度看去,就會產生這顆紅色星球發生了逆行運動的錯覺。當火星和太陽分別位於地球的兩側,即所謂的“火星沖日”時,這種逆行運動就會發生。從2022年8月14日到2023年4月5日,智能手機拍攝的這幅火星圖像見證了攝影師在菲律賓巴丹的寧靜環境中的堅持不懈和精益求精。攝影師經歷著變幻莫測的天氣和不斷變化的天體排列,每隔五到八天就精心拍攝一次。在整個過程中,攝影師沒有使用任何外部鏡頭或望遠鏡拍攝到了35幅不同的火星圖像,並需要將它們與一幅展現了廣袤星空的背景圖像進行對齊。這幅背景圖像由54幀疊加而成,每幀曝光15秒。融合這些圖像需要對它們進行精確對齊,並對火星進行裁剪,以便使其位置居中,從而在星空背景下顯示火星的逆行。這一復雜的過程通過遮罩將圖像完美無縫地融入背景,突出了火星獨特的運動軌跡。在圖像的右下角,可以看到昴星團。
Credit: Rob Kerby Guevarra/IAU OAE (CC BY 4.0)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Related Activities


Children's Planetary Maps: Mars

Children's Planetary Maps: Mars

astroEDU educational activity (links to astroEDU website)
Description: Explore planet Mars, learning how to use planetary maps!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Tags: Maps , Planetary cartography
Age Ranges: 6-8 , 8-10 , 10-12 , 12-14
Education Level: Middle School , Primary , Secondary
Areas of Learning: Social Research
Costs: Free
Duration: 2 hours
Group Size: Group
Skills: Analys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 Asking questions , Constructing explanations


Driving on Mars

Driving on Mars

astroEDU educational activity (links to astroEDU website)
Description: An educ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game to drive a rover on Mars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Tags: Game , robot , robotics , simulation , telecommunications
Age Ranges: 14-16 , 16-19
Education Level: Middle School , Secondary
Areas of Learning: Guided-discovery learning
Costs: Low Cost
Duration: 2 hours
Group Size: Group
Skills: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 Developing and using models , Usi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