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Glossary term: 光譜類型

Description: 恆星根據其光譜中的特徵被劃分為不同的光譜類型。

對於大多數恆星來說,光譜類型主要基於恆星表面的溫度,按照溫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O、B、A、F、G、K 和 M。這個序列最近擴展到了更冷的類型L、T和Y。這三種類型主要代表褐矮星,但一些光譜類型為 L 的天體是恆星,而不是褐矮星。

還有一些字母也被用來劃分特殊類型的恆星。碳星是光譜中具有強烈含碳分子特徵的恆星。它們被稱為C型。S型恆星介於K或M型和C型之間,其表面氧和碳的丰度幾乎相等。白矮星根據其光譜特徵分為一系列不同類型;所有這些類型都以字母 D 開頭(DA、DB 等)。具有寬發射線的大質量高溫恆星被分為一系列以 W 開頭的類型(WN、WC、WO)。

目前的命名法源於哈佛大學天文臺的第一次現代分類嘗試。最初的類別按字母順序標記為 A-Q,後來按溫度序列重新排序,形成了今天仍在使用的主要類型。主要的光譜類別又被進一步細分,由從 0 到 9 的數字表示。太陽的光譜類型為 G2。附加字母被用於表示特殊特徵(如 e 表示具有明亮發射線的恆星),光度等級也可以用羅馬數字表示。

Related Terms:



See this term in other languages

Term and definition status: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is term in English have been approved by a research astronomer and a teacher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and its definition is still awaiting approval

This is an automated transliteration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The OAE Multilingual Glossary is a project of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 (OA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Outreach (OAO).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were chosen, written and reviewed by a collective effort from the OAE, the OAE Centers and Nodes, the OAE National Astronomy Education Coordinators (NAECs) and other volunteers. You can find a full list of credits here. All glossary term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relea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CC BY-4.0 license and should be credited to "IAU OAE".

Related Diagrams

恒星光譜類型

Caption: 按光譜類型排列的七顆恒星的光譜,從頂部的最熱(O 型)到底部的最冷(M 型)。x 軸錶示光的波長,y 軸錶示該波長接收到的光通量。每個光譜都經過歸一化處理(每個波長的光通量除以該光譜的最大光通量),然後將光譜沿 y 軸相互偏移,以便於觀察。400 納米到 700 納米之間的綫條顔色大緻與人眼看到的該波長光綫的顔色一緻。在 400 納米以下和 700 納米以上,人眼幾乎看不到光,因此這兩條綫的顔色分彆為藍色和紅色。 較熱的恒星在光譜的藍端有更多的通量,較冷的恒星在紅端有更多的通量。不過,恒星發射的通量總量取決於它的大小和溫度。因此,一顆熱恒星發齣的紅光會比同樣大小的冷恒星多,即使冷恒星發齣的光幾乎都是紅光,但由於上文提到的歸一化處理,這一點在本圖中並不明顯。光譜中的尖銳窄滴是由恒星大氣中的原子和離子引起的吸收綫。光譜綫的強度取決於恒星大氣的溫度。以波長 656.5 納米的氫綫為例。該圖中的所有恒星都主要由氫構成,但對於最熱和最冷的恒星來說,656.5 nm處的氫綫很弱,而對於光譜類型為A和F的恒星來說,氫綫最強。這是因為在A和F恒星大氣層的溫度下,氫在656.5 nm處比在較熱或較冷的恒星中吸收更多的光。 這裏最冷的恒星,即 M 型恒星,其光譜中的吸收帶很寬。這是因為這顆恒星足夠冷,大氣中含有氧化鈦等化閤物。這些化閤物在天文學中通常被稱為分子,它們會産生比原子或離子更寬的光譜吸收特徵。
Credit: IAU OAE/SDSS/Niall Deacon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恒星光譜類型 - 波段

Caption: 按光譜類型排列的七顆恒星的光譜,從頂部的最熱(O 型)到底部的最冷(M 型)。x 軸顯示的是光的波長,而每個波長上的亮度或暗度則與該波長上恒星接收到的光通量相對應,較暗的部分光通量較小,較亮的部分光通量較大。每個光譜都進行瞭歸一化處理(每個波長的光通量除以該光譜的最大光通量),因此所有光譜的最大光通量應該具有相同的亮度。在 400 納米到 700 納米之間繪製的顔色與人眼看到的該波長光的顔色基本一緻。在 400 納米以下和 700 納米以上,人眼幾乎看不到光,因此這兩條綫分彆用藍色和紅色錶示。 較熱的恒星在光譜的藍端有更多的通量,較冷的恒星在紅端有更多的通量。不過,恒星發射的通量總量取決於它的大小和溫度。因此,一顆熱恒星發齣的紅光會比同樣大小的冷恒星多,即使冷恒星發齣的光幾乎都是紅光,但由於上文提到的歸一化處理,這一點在本圖中並不明顯。光譜中的暗窄斑塊是恒星大氣中的原子和離子造成的吸收綫。光譜綫的強度取決於恒星大氣的溫度。以波長 656.5 納米的氫綫為例。該圖中的所有恒星都主要由氫構成,但對於最熱和最冷的恒星來說,656.5 nm處的氫綫很弱,而對於光譜類型為A和F的恒星來說,氫綫最強。這是因為在A和F恒星大氣層的溫度下,氫在656.5 nm處比在較熱或較冷的恒星中吸收更多的光。 這裏最冷的恒星,即 M 型恒星,其光譜中的吸收帶很寬。這是因為這顆恒星足夠冷,大氣中含有氧化鈦等化閤物。這些化閤物在天文學中通常被稱為分子,它們會産生比原子或離子更寬的光譜吸收特徵。
Credit: IAU OAE/SDSS/Niall Deacon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